上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用于预防流产的孕激素药物。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使用这种药物的怀孕大鼠生出的幼崽几乎都是雌性,然而染色体分析发现,其实有大约一半幼崽是雄性的。由此,他们发现了这种孕激素药物具有抗雄激素的作用,这款药物就是醋酸环丙孕酮。
醋酸环丙孕酮是第一代孕激素药物,也是第一种被引入医疗用途的抗雄激素药物,在大多数国家中有广泛应用,是避孕药的成分之一,也可以用于治疗高雄激素相关的痤疮、多毛症、青春期提前和前列腺癌,以及跨性别女性的激素治疗。
但是研究人员在最新的大型队列研究中发现,长期服用大剂量醋酸环丙孕酮与女性的脑膜瘤的风险大幅增加有关,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与低剂量的女性相比,她们的脑膜瘤风险增加了5倍多,当累积剂量超过60g时,风险增加超过20倍。不过在停药后,风险会迅速下降,停药一年,风险会降至低剂量女性的1.8倍。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1]。
醋酸环丙孕酮在世界各地的使用情况,绿色为可以和雌激素低剂量联用,深蓝色为可以单独大剂量使用,浅蓝色为两者均可
虽然脑膜瘤多为良性肿瘤,且生长较慢,需要手术或放疗的绝对风险很低,但它仍然是一种可能造成损伤的颅内病变。
自年,就有一些病例报告报告了长期服用高剂量(每日25-mg)醋酸环丙孕酮相关的脑膜瘤,不同剂量(10、50和mg)包装的醋酸环丙孕酮药物也分别在年、年和年修改使用说明,提示了长期使用的患者患脑膜瘤的事件。
不过目前还比较缺少大型研究对这一相关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
这项在法国进行的研究使用了法国行*医疗保健数据库(SNDS)的数据,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一组-年间开始服用大剂量醋酸环丙孕酮的女性(7-70岁),随访到年底。大剂量定义为前六个月内服用的累积剂量在3g及以上的,其余少于3g的为低剂量的对照组。
共有人参与了研究,其中54.9%(人)为大剂量组,其余人为对照组。
研究筛选流程
在高剂量组中,共发生了69例需接受手术或放疗的脑膜瘤,而对照组为20例,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每10万人年23.8和每10万人年4.5,校正多种影响因素后,高剂量组患脑膜瘤的风险相比对照组增加了5.6倍。
根据累积剂量进行的分析显示出了剂量效应,高剂量组在12g以下的并没有明显的风险增加,但超过30g后,风险迅速增加,30-60g的亚组风险增加了10.3倍,60g及以上的亚组风险增加了20.7倍。
不过好在停药后,这种风险的增加会逐渐回落,停药一年后,高剂量组脑膜瘤的风险变成了对照组的1.8倍,在12g及以上的患者中为4.2倍。
研究人员还对这个队列中服用醋酸环丙孕酮的跨性别女性进行了分析,高剂量组中有3人发生脑膜瘤,发生率为每10万人年20.7,对照组中没有人发生脑膜瘤。不过这个结果在跨性别女性中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8),而且3名患者每日服用的剂量达到-mg,属于非常高的剂量。
在补充的年就已经开始使用醋酸环丙孕酮的女性(人)中,同样标准下的高剂量组服用雌激素的也更多(55.5%vs.31.9%),高剂量组脑膜瘤的发生率达到每10万人年(人),相比对照组风险增加了20.2倍。
图片来自于pe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