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曹依群始终一股英雄气 [复制链接]

1#

六〇八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问态度

……

READON「

曹依群

始终一股英雄气

」人物介绍

曹依群,复旦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外科学博士,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协会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发表论著70余篇,申请及完成科研基金十余项,获得科技专利多项。其中SCI论文10余篇。近年获得专利4项。获得*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多项。

对神经系统肿瘤和脊柱肿瘤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方向为颅脑肿瘤和脊髓脊柱肿瘤。擅长颅脑及脊髓脊柱肿瘤的显微精准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

采访笔记

他向我伸出手,我看见,他的拇指挠侧有一枚厚厚的茧子,而他的右手的尾指,明显比左手短了半寸。“拜这二十年的手术所赐,每逢手术日那天,从清晨八点上台,几乎总要半夜十二点下台,脱了手套,那条持械的胳臂开始抽筋,要坐一坐,缓一缓。此时,还不能回家,要去病房转一圈,所有人都相安无事后,才能踏出院门,黑暗的苍穹之下,清冷霜晖。”

曹依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神经系统肿瘤和脊柱脊髓肿瘤的诊治。

他是一个有故事的医者。在山西太原长大,他的老家,出过王昌龄,白居易,狄仁杰,傅青主这般名人。“就在高考结束那天,我都没想过要当个医生,我不爱闻消*水的味道。”他说,人大抵是被命运推着走的,家里突然发生的意外,可以让人瞬间长大,心智成熟。“绿皮车,二*大,朝阳百货。那是新生报到的回忆。”

医院服役了二十多年,一切都在改变。他记忆深处的五角场已经天翻地覆,而他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对手术的理解,从入门到狂热,最后变成了理性。“能看懂手术,那才是刚入门,这个过程,用了十年。”

他说,早些年见到颅内肿瘤,那是兴奋心痒,跃跃欲试的,惦记着在手术台上主刀,如成名已久的前辈一样,运刀如飞,踏雪无痕。而如今首先考虑的却是,手术会对病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怎样的手段能使病人活的更好,更长,更有质量。“当神经外科什么手术都会做,并且在脊髓脊柱领域狂飙突进时,忽然意识到,出刀容易,还刀入鞘难。但是,就技术论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不动手术就能让病人安安稳稳,我一定把他拉下手术台。”

医院开疆辟土,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局。

“医院没有神经外科,网上都这么说,那是事实,也是开拓者的机会。我们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科室正名,两年,我们从三个医生,发展到九个医生,四个亚专科,手术量翻了三倍。而在明年,我们的浦东院区将建成神经外科多学科综合诊治病房。与目前盛行的MDT不同,我们是手术,介入,放疗,化疗,心理干预,都在一个科室,一站式全解决。”

他说,他最大的优点是,健忘。我理解他的用词。如果没有这个优点,他会被困死在各种质疑,猜测和障碍之中,寸步难行。

但是我想,他怎么可能困住自己呢?早熟的性格,加上二十多年*旅氛围的打磨,已经给予他直击人心的力量。所以,他的变化是注定的,眼前的这种转身,是成为真正高手的必要一步。

“谁在*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他坦言,上海的神经外科领域,医院周边众强林立,我注意到,他对于同行的态度,混杂着旁观和亲昵。他高度理解这个领域,热爱这个领域,却似乎又天然与其保持着警觉与疏离。

“挺好的,我健忘,只会往前看,所以一直都充满希望,对于未来,我专注的是眼前的日子,做好每一台手术,照顾好每一个病人。事实上,现在的生活取决于你从前的选择,而现在的选择,则决定了未来的轨迹。”他微笑道。

1

被命运推着走

年,曹依群出生在山西太原。

童年,他在农村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直到40年后的今天,曹依群犹自记得,那一个小小的村子,带给他的无尽欢乐。后来随父母到城里念书,有好几次都会梦见村子院墙边上的几棵兀自伫立的枣树。

欢乐总是很短暂。年考大学的时候,家里出了意外,日常用度变得非常拮据,而他还有个弟弟在上学。临填报志愿的时候,心心念念想去读计算机专业的曹依群犹豫了——当时他的分数可以毫无悬念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最终选择了第二*医大学。

“我是一夜之间长大了,读*校会给家里减轻许多负担,还要供弟弟念书。”曹依群说,虽然当初是被命运推着走,但是通过了*校的面试后,之后的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起来。

拎上箱子,曹依群孤身前往上海。那年9月,他穿上了*装,走入了医学的殿堂。

2从医学生到医生

*校留给曹依群的印象,总是刻骨铭心的。

“吃饭是排着整齐的队列去,吃饭前先要一起唱歌,班级建制是十人一班,身边的同学都是学霸,班级学习氛围特别浓厚。不适应也得适应,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学校的竞争非常激烈,时间总显得不够。而当时的曹依群对计算机专业还是念念不忘,虽然买不起电脑,但他的枕头底下总有一本当年极为畅销的《计算机》杂志。

年,本科五年毕业了,但是还没来得及和同学们喝一顿告别酒,曹依群早早地踏上了前往边疆的列车。他去的是青海省格尔木市,青藏线中间的一个小城,到处都是*营。住的房子都是土坯墙。早晨八点钟天才亮。高原地区米饭煮不熟,缺乏蔬菜和饮水,到处飞的都是苍蝇。“首先要保证医疗用水和医疗用电,所以经常停水停电,没法洗漱。至于生活用品,更是缺乏,仅有一个小商店的货架上,总是空空荡荡。”

曹依群在这里服役了一年,这一年,他接触了很多人、很多事,掌握了基本的医疗规范和医疗流程,彻底从一个医学生转变为一名医生。“我的身上发生了质变,最大的改变是内心——我见到了最贫困的人民,触目惊心的困苦,这里医疗条件极其简陋,许多人一直到疾病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来看病。我总是在想,面对他们,我还能做什么,拿什么来拯救他们?”

援边工作结束后,由于出色的动手能力,曹依群被引荐到医院读研究生,师从神经外科周晓平教授——全国知名的神经外科学专家,精通脑肿瘤和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医院神经外科,曹依群保持着“拼命三郎”的作风,他先后跟着周晓平教授、刘建民教授等多位老师学习,从每个人身上汲取优点和手术技巧,手术心得。

事实上,年到年,曹依群从早到晚几乎都在病房里,为了争取更多的手术机会,医院值班室。带教老师样评价这位学生:“晚上有任何事情,缺人,都可以找曹依群。”白天跟着老师做日间手术,晚上跟着协理医生(住院总医师)、高年资主治医师,负责所有外伤、急诊的处理。他随时都可以上手术台,随时都可以顶上。“我对手术的理解,对手术的判断和流程的掌握,在研究生期间就养成了。”

年9月,他开始担任住院总医生,医院,一周只休一天,没有干别的,钻在手术室里。无论是跟着老师做复杂的手术,还是自己主刀完成的手术,时刻在反复地琢磨着每一台手术的细节。

主任很器重曹依群。他点拨曹依群说:“神经外科的亚学科很多,现在你可以什么手术都会,但未来要有自己的专业方向,要考虑自己在哪一个领域上异*突起,出类拔萃。”

曹依群寻思,彼时脊髓脊柱肿瘤的病人很多,但却没有设立单独的亚专业,而自己对这个方向又很感兴趣。“美国的神经外科对脊髓脊柱肿瘤的亚专科非常重视,在最知名的杂志中单独设立《Spine》的子刊。我相信,国内在这一方向会有很大的发展。”

凡事总不会一帆风顺,曹依群遇到的困难,马上就来了。由于神经外科注重脊髓内部,缺乏对脊柱力学稳定性的认识和必要的手术技巧,而要想把脊髓脊柱专业做好做精,必须精通脊柱的稳定和重建。所以,通过向脊柱外科医生不断的学习加上自己的摸索,年从腰椎开始,慢慢一步步做到颈椎,一直到最后攻克复杂的颅颈交界的融合固定。

3白手创科

年年底,曹依群脱下*装,医院成了他的下一站,等着他的,是开疆辟土。

“医院还没有神经外科,连脊柱肿瘤都做的很少。无中生有,最后诞生奇迹的例子屡见不鲜,那么,我会是幸运的那一个吗?可能是性格使然,我乐意挑战,选择在这片空白上做个先行者。”

起先,曹依群沿用医院按解剖部位命名科室的传统,设立了脑脊柱外科。这样的命名方便了一些不知神经外科诊疗范围的患者。后来,为了学科命名应该更加规范,便于与国际接轨,年正式改名神经外科。

创科艰难,这条路并没有鲜花,新成立的科室只有三个医生,曹依群负责手术的疗效和安全,另两位年资较高的医生兼顾病房的管理和日常的医疗安全。两位医生轮流值班,医院里,管理所有的病床,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一年半。从第一年几例手术,第二年多例手术,第三年例手术,手术量已经接近饱和。

曹依群的努力被所有人看在眼里。

“神经外科与医院其他科室的通用性不高,从设备、器械到流程,都没有可参照的规范——病历的模板和书写的规范,一切从零开始。”曹依群表示,最要命的是,复旦大学医院虽然在全国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之前的网上评论都认为,医院没有神经外科。而且上海神经外科领域群英荟萃,医院很多。“开始的时候,我们收治的病人有两类:一类是,因为神医院床位紧张,不能及时入院来到了医院;二类是很多晚期肿瘤病人来到医院试试,死马当活马医。我们当然不能挑病人,病人来了就尽心尽力救治,所以手术量虽然不多,但经常是高难度,手术一做就是一整天。”

创科的开端,曹依群带着他的战友,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宣教。他们通过微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