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床笔记1型神经纤维瘤与2型神经纤维 [复制链接]

1#
NF1的诊断

临床诊断

一般情况下,NF1可以通过体检和评估患者家族史来诊断。中国目前尚无明确诊断标准,年国际神经纤维瘤病诊断标准共识组(I-NF-DC)对年制定的NF1诊断标准提出了修正建议,主要加入了基因学诊断,具体为:

①6个或以上CALMs:在青春期前直径5mm或在青春期后直径15mm;

②2个或以上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1个pNF;

③腋窝或腹股沟区雀斑;

④OPG;

⑤裂隙灯检查到2个或以上Lisch结节,或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近红外(NIR)影像检查到2个或以上的脉络膜异常;

⑥特征性骨病变,如蝶骨发育不良、胫骨前外侧弯曲,或长骨假关节生成;

⑦在正常组织(如白细胞)中具有等位基因变体分数达50%的致病杂合子NF1变异体。

对于无父母患病史者,满足2条或以上临床特征可被诊断为NF1;有父母患病史者,满足1条或以上临床特征可被诊断为NF1;如患者只有咖啡牛奶斑(CALMs)和腋窝或腹股沟区雀斑,需同时考虑Legius综合征的可能性,尤其是双侧色斑患者。

基因学诊断

NIH的共识标准对成人NF1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只有约一半1岁前发病且无家族史的儿童患者符合标准。因此,美国儿科学会(AAP)总结了关于NF1儿童患者基因检测的几项建议:

①基因检测可在临床诊断确认前(或在第2个临床特征出现前)先确认疑似诊断;

②基因检测可鉴别NF1与SPRED1基因相关的Legius综合征;

③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选出非典型特征的儿童患者,如孤立性pNF、OPG、胫骨发育不良。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

NF1基因是NF1的致病因素已得到医学界公认,但是NF1不同突变类型、不同突变位点与NF1患者临床表型之间的相关性,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热点。目前得到公认的NF1患者基因型-表型相关性见表1。

除这些基因型外,外显子10a-10c和37也被认为是基因突变的富集区,约占典型NF1患者基因突变的30%。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可以选择第2代测序技术(NGS)对全基因组DNA和RNA进行测序,从而获得包括NF1异常在内的所有信息。

特殊类型的NF1

除了常见的典型NF1外,若患者NF1相关临床特征局限于身体某一区域,则称为镶嵌型或节段型NF1。其病理基础是由NF1基因致病变异的体细胞与正常体细胞镶嵌所致,患病率估计为1/~1/。多项研究发现NF1基因微缺失患者的镶嵌体发生率较高,显示NF1基因的高突变率与镶嵌体发生频率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此外,I-NF-DC专家们也对镶嵌型NF1提出了独立的诊断标准,具体为:

①在正常组织如白细胞中具有等位基因变体分数50%的致病杂合子NF1变异体,及1个NF1诊断标准(父母患病史除外);

②在2个解剖学上独立的受影响组织中具有相同致病杂合子NF1变异体(非受影响组织中不具有致病NF1变异体);

③边界清晰和节段性分布的CALMs或皮肤型神经纤维瘤,及符合其他任意1条NF1诊断标准(父母患病史除外)或患者儿女符合NF1诊断标准;

④只有以下1个NF1诊断标准:腋窝或腹股沟区雀斑、OPG、2个或以上Lisch结节或脉络膜异常、NF1特征性骨病变、2个或以上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1个pNF,及患者儿女符合NF1诊断标准。

满足以上任一条特征均可诊断为镶嵌型NF1。

NF2的诊断

NF2的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表2)、影像学结果和基因检测结果。新生儿的NF2患病率约为1/。NF2患者的皮肤斑块和眼部病变在儿童时期即可出现,但因无症状而常被忽略;多数患者因出现听力下降而就诊,平均发病年龄为18~24岁。

表22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病变的发生率情况

经多国、多学科专家联合建议,年美国神经纤维瘤病会议对NF2的诊断标准再次进行了修订,将其作为NF2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满足A、B、C任意一项确诊条件即可诊断。

诊断条件A:双侧听神经瘤作为独立的诊断条件,可以确诊为NF2。

诊断条件B:不同部位的2个NF2相关肿瘤中,检测到同一NF2基因突变可诊断为NF2。NF2相关肿瘤包括神经鞘瘤、脑脊膜瘤、室管膜瘤,由于在散发脑膜瘤和神经鞘瘤中亦常可检测出NF2基因突变,因此,必须为同一患者2个不同部位的肿瘤检测出NF2基因发生同一位点的突变,方能诊断NF2。

诊断条件C:满足以下2个主要标准或1个主要标准+2个次要标准可以诊断为NF2。主要标准:单侧听神经瘤;NF2患者的一级亲属;≥2个脑脊膜瘤;在血液或正常组织中检测到NF2基因突变。

次要标准a(同类病变可累积计数,如罹患2个神经鞘瘤,则视为满足2个次要标准):室管膜瘤、神经鞘瘤(如主要标准为单侧听神经瘤,则应至少包含1个皮肤神经鞘瘤)。

次要标准b(同类病变不可累积计数):青少年囊下或皮质性白内障、视网膜错构瘤、40岁以下视网膜前膜、脑脊膜瘤。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NF2的重要手段,对于疑似NF2患者,初次就诊应行脑和全脊髓的增强MRI检查。对于确诊患者,应每年进行1次头颅增强MRI检查,每3年进行1次脊髓增强MRI检查,对于无脊髓肿瘤者,可5年进行1次脊髓MRI检查。

符合上述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可直接诊断为NF2。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应进一步行遗传学分析。

不同NF2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存在较大差异,一般可分为重型(Wishart型)和轻型(Gardner型)。Wishart型患者常在20岁之前发病,其合并颅内、椎管内多发肿瘤,病情进展较快。Gardner型患者的发病年龄常较大,除听神经瘤外,可不并发其他肿瘤,其病情进展较慢。目前认为,患者临床表型的轻重程度与基因突变类型存在相关性。NF2基因发生无义或移码突变后会形成截短蛋白,患者的临床表型相对更重,而出现大片段缺失和错义突变者的表型偏轻。NF2基因突变位点的位置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如突变发生在3′端(14、15号外显子),则脑膜瘤的数量相对较少、死亡风险更低。整体而言,NF2基因的2~13外显子发生截短突变患者的病情最为严重。

另外,应对确诊NF2患者的子女进行筛查。其子女出生时即应监测白内障的发生情况。10岁后需行头颅、脊髓MRI和听力学检查。20岁以下应每年筛查1次,超过20岁则每3~5年筛查1次,直至40岁。是否行基因检测应视诊断需要而定,如患者存在NF2基因突变但无临床表现,应每年行1次头颅MRI检查,每3年行1次脊髓MRI检查。

文献来源:[1]王智超,李青峰.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35(11):-.

[2]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2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37(07):-.

编辑

乔婷婷

审校

丁慧鑫

投稿邮箱:

Neurologynews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