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57岁。
主诉:头晕10天余。
现病史: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呈持续性,今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门诊以颅内占位收入我科,发病过程中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发作,睡眠饮食尚可,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
实验室检查:查体:患者一般状态尚可,T:36.5、R:20次/分、P:70次/分、Bp:/86mmHg。神志清言语流利,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正常,伸舌居中,颈软,头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角膜反射(-),面部痛温觉正常,病病例反射未引出。
超声:无。
CT/MRI扫描:头部CT检查:CT检查设备为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枕骨大孔至颅顶部,扫描层厚为3mm、层间隔3mm,重建1mm,电压kV,管电流mA,矩阵×。MRI检查设备为Siemens1.5TSomatonvisionPLUS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头部线圈,常规应用SE序列,行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T1WI(TRms,TE14ms),T2WI(TRms,TE~ms)。层厚3~6mm,增强扫描采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按0.1mmol/kg,经肘静脉团注,扫描位置及条件同平扫T1WI序列。如图1~6。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B
该病例在CT图像上,可定位于左鞍旁占位,密度不均,其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很难定位是脑内还是脑外病变,但结合MRI扫描病灶细节更加清楚,病灶信号不均,可见不规则的坏死,病变与周围脑组织存在蛛网膜间隙,可见受压移位的脑皮质,可明确定位于鞍旁脑外占位,因此A、C、D均可排除,B为正确答案。如图1~6。
问题2:该病例在CT及MRI平扫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性信息?(单选)
A头部CT增强扫描
B头部PET-CT检查
C头部MRI增强扫描
D头部MRA成像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C
该患者在行CT及MRI平扫后,宜直接进行增强扫描,MRI对于病灶的细节及成分诊断优于CT,因此在有MRI平扫的基础上,最好行MRI增强检查进行定性诊断。(如图7~12)。
在MRI增强图像上,可见病灶信号不均,内见不均匀坏死,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箭头),C项为最佳答案,有助于该病灶的定性诊断。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MRI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动脉瘤
B脑膜瘤
C鞍旁血管瘤
D神经鞘瘤
E淋巴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D
手术所见:见肿瘤位于左侧海绵窦内并推挤海绵窦外侧壁至左侧颞窝,打开海绵窦外侧壁及肿瘤纤维被膜,见肿瘤灰白色,质地软,血运不多,肿瘤边界清晰,与周边组织中等程度粘连,首先瘤内切除,瘤内有卒中,再沿肿瘤被膜游离,可见肿瘤起源于三叉神经分支,肿瘤被窦腔内纤维膜分隔成多个肿块,依次切除,切除载瘤神经。
病理所见:肿瘤灰白色,质地软;镜下可见梭形细胞排列成栅栏状(如图1-13~14)。免疫组化
结果:Ki67(+,1%)、S-(+)、EMA(-)。
病理诊断:(左海绵窦部)神经鞘瘤。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CT平扫可见左鞍旁低密度肿块影,密度不均,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定位困难,MRI平扫可见肿块信号不均,可见不规则坏死,部分突向蝶鞍内,肿块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可见周围蛛网膜下腔间隙与脑组织分隔,脑皮质受压移位,因此可定位为脑外肿瘤,MRI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诊断时可根据肿块坏死及强化明显这个方向考虑。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平扫发现鞍旁肿块,但定位困难,很容易诊断为脑内颞叶的病变,因此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肿块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则尤为重要,一是易于显示肿块与脑组织及蝶鞍的关系,二是有助于判定病灶的血液供应及强化程度情况。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CT可发现病变,但定位困难,结合MRI定位很容易。定位为脑外鞍旁的肿瘤,可能是来源于神经、血管或者脑膜的肿瘤等。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临床上57岁男性,发现鞍旁病变,根据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晰,应考虑为良性肿块,根据发病位置,鞍旁海绵窦的组织结构,可考虑来源于神经、血管或者脑膜的肿瘤等,而鞍旁常见的肿块有脑膜瘤、动脉瘤、神经鞘瘤等等,根据肿块伴多发坏死,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来看,要考虑到神经鞘瘤的可能,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虽然也可有类似的影像表现,但其为恶性肿瘤,尤其恶性的生长方式,而且就发病年龄来看常见儿童及青少年,因此可以予以排除。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CT平扫可见左鞍旁低密度肿块影,密度不均,MRI平扫可见肿块信号不均,可见不规则坏死,部分突向蝶鞍内,肿块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晰,可见周围蛛网膜下腔间隙与脑组织分隔,因此可定位为脑外肿瘤,根据生长方式来看,考虑为良性肿瘤,MRI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可见肿块血运较丰富,根据海绵窦富含神经成分及该病例的影像特点,诊断神经鞘瘤并不困难。
2鉴别诊断
(1)动脉瘤:颈内动脉的巨大动脉瘤也可以表现为鞍旁的占位,不伴出血时亦无明显临床症状。CT上则表现为鞍旁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结节,但增强可见血管样强化,MRI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有血栓形成则可见部分充盈缺损。(如图15~18)
(2)脑膜瘤:鞍旁脑膜瘤CT可表现为鞍旁颞窝的等密度肿块,多呈宽基底紧靠脑膜,常伴有邻近颅骨增生而非受压变薄的特点,MRI可见“脑膜尾征”,MRT2WI脑膜瘤信号常较神经鞘瘤信号低,且囊变少,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如图19~20)
(3)海绵状血管瘤: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位于中颅窝近海绵窦的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可伴有出血及钙化,无瘤周水肿,可伴有蝶骨的侵蚀,增强常均一或环状明显强化。(如图21~24)
病例供稿哈尔滨医院CT室张金玲
专家点评
该病例最终病理诊断:“左侧海绵窦神经鞘瘤”。本病例发生于左侧海绵窦,主要特点是病变与周围脑实质分界清楚,在CT上呈等低密度,在MR上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上述表现均符合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因病变呈囊实性,故应考虑到神经鞘瘤的可能。
海绵窦是位于蝶鞍两侧硬脑膜两层间不规则的腔隙,左右各一。由于海绵窦内有许多包有内皮的纤维小梁,将其腔隙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使之状如海绵而得名。内主要解剖结构包括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上颌支和展神经。该部位好发的病变包括动脉瘤、脑膜瘤、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软骨肉瘤和神经鞘瘤。动脉瘤在MR上呈显著的血管流空,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脑膜瘤在CT上呈等密度,邻近骨质多可见骨质增生,在MR上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MR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MR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软骨肉瘤则表现为鞍旁含有环形或斑点状钙化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在MR上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多呈分割状强化。
海绵窦神经鞘瘤主要来源于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其次来源于展神经,神经鞘瘤包括:AntoniA区,以长梭形细胞的紧密排列为特征;AntoniB区,以伴有少量梭形细胞的疏松粘液基质为特征。在MR上,AntoniA区呈等T1等T2信号,明显强化,AntoniB区呈长T1长T2信号,轻度强化或不强化。MRI是该病定位、定性的最佳检查方法。
点评专家:医院放射科郝大鹏
参考文献:
[1].*业天,陈燕萍,庞绍衡.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影像学分析.影像诊断与介人放射学杂志,,18(6):-.
[2].王卫斌,林志春,曲华丽.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18(12):-.
[3].李美娜,洪新雨,李蕴潜等.海绵窦区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30(3):-.
[4].彭旭红,张雪林,许尚文.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4(3):-.
[5].鲜*舫,王振常,罗德红,等.头颈部影像诊断必读.人民*医出版社,北京,.8
快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