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瘤
三叉神经瘤(trigeminalnerveschwannoma)
三叉神经瘤为颅内第2位常见的神经源性肿瘤,约占5%,发病率明显低于听神经瘤(近95%)。临床表现包括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眼球突出、共济失调等。
1.CPA区前部或跨中、颅后窝的哑铃形肿物(图1A、B、C),也可仅位于桥小脑角池、Meckel腔、海绵窦、眶上裂或眶下裂,平扫实性部分为等或稍低密度,囊性区为低密度,少数可因出血所致的高密度及液-液平面(图1A),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
2.颞骨岩部上缘受压,卵圆孔扩大,少数眶上、下裂增宽。
1.完全位于颅后窝者需与听神经瘤鉴别,其特点是无内听道扩大(图1C)。
2.哑铃形者应与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等跨颅窝生长的肿瘤鉴别,其他需区别的病变包括脊索瘤(常见骨质破坏及钙化)、软骨肉瘤(可位于蝶骨-颞骨骨缝处,骨质破坏明显)(表1)。
图1三叉神经瘤
A、B.女,35岁。三叉神经瘤伴出血。A.右侧颅中后窝及鞍区多囊性肿物(白箭),内见液-液平面,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B.白箭示颞骨岩区前缘受压。C.女,52岁。仅位于颅后窝的三叉神经瘤。白箭示左侧桥小脑角低密度肿物,向前延伸,第四脑室明显受压
表1三叉神经瘤与其他跨中颅后窝病变的鉴别要点
疾病
临床病理特点
平扫
囊变及钙化
骨质改变
增强扫描
三叉神经瘤
颅内次常见神经鞘瘤,三叉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与肌萎缩
等密度及低密度,少数出血
易囊变,无钙化
颞骨岩区上缘受压,卵圆孔及眶上下裂↑
实性部分及壁明显强化,肿块向前延伸,可累及鞍旁
听神经瘤
最常见颅内神经鞘瘤,面部麻木、听力下降及眩晕
等密度及低密度
可囊变,无钙化
内听道↑及骨远侵蚀
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可伸入内听道
脑膜瘤
中年女性多见,宽基底贴附于岩骨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可钙化,一般无囊变
岩骨后缘增侵蚀
明显及均匀强化,脑膜尾征
表皮样囊肿
本病好发部位之一。面部麻木
低密度,近似CSF
偶见囊壁钙化
一般无骨质异常
无强化,偶见囊壁轻度强化
软骨肉瘤
起源于蝶枕缝,无特征性表现
等密度或稍低密度
常见钙化或骨化
骨质破坏
不均匀强化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