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潘仁龙教授
人民崇拜那些在生死场上真刀真枪拼搏,叱咤风云,惊心动魄的英雄,同样敬仰平平常常生活里,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奉献着的模范。不记名利,乐于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品德总能给人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他们的伟大付出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与信仰,鼓励着一代代人前进。
潘仁龙,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任医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院长助理。原上海医院神经外科担任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神经外科资深专家中心秘书长、兼任上海医院细胞合作实验室多点执业高级医学专家。上海医院伽玛刀治疗中心会诊专家、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外科分会会员,上海市神经外科创伤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会员,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编委会成员,年加入世界神经外科协会聘为会员、获得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在北京拜会沈*委
沈茂芳*委亲笔题词
沈茂芳*委
沈茂芳*委
一
一位整天与脑袋打交道的人,手上听诊器、体温计、药方子,再则就是迎来送往、迎接不暇的患者。可就是这既不能轰轰烈烈、又不能叱咤风云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烘托出一个人人崇敬、扬名中外的“德艺双馨”名医生、好医生,连续多年一直是上海地区的先进,曾先后多次参加各种表彰会议。
时下医患关系愈发紧张,患者失去了对医生应有的信任和尊敬,医生也被现实束缚得蹑手蹑脚,如此恶性循环,着实是一大悲哀。本着记者传播正气的社会使命,力图使消沉的中国医疗体制活血化瘀一下,笔者特意采访了在业界早已声名远扬、仁心仁术、仁德福厚的潘仁龙教授,一窥医生的真我良知。
第一次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敲门,潘教授赶紧放下手中的书,上前相迎。人还是那么儒气、帅气,浓眉大眼厚嘴唇,生来一副笑模样,属于那种先笑后说话的人。平和的语气,亲切的谈吐,给人舒服、踏实、放松的感觉,丝毫看不出名医生、名教授的架子。
踏上行医这条路,对潘教授而言,是必然,也是偶然。年,潘教授作为12个保送生之一,入读了上医院红医班,成为首批首长保健医的候选人。参加工作后,便被分配在上海医院进行了6年的专科轮转工作,进入神经外科领域已35年有余。从住院医师、大外科住院医师、大外科医教秘书、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外科主任到院长助理、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可以说,潘教授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医疗事业。
二
回忆刚参加工作时候的医疗状况,潘教授也是感触良多。因为神经外科的专业性很强,并且没有CT这一技术,那时候神经外科的医生很少。一个病人前来就诊,连颅内出血的位置都无法判断,只能凭借医生的经验感知,用叩诊锤东敲敲西敲敲,根据神经反射,就可以判断病灶部位。现在医生大都没有这一水平。
80年左右,医院引进了第一台CT,使得神经外科在诊断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直观判断病灶位置。诊断明确,制定方案。尽管如此,由于脑部疾病的特殊性,治愈比例低,潘教授在初入此专科时也是胆战心惊,担心不能胜任。不过,在那个时候,病患关系处在一个很好的水平,病人家属也认识到脑部手术的不容易,因此非常信任医生,这也给潘教授很大的心理安慰。
之所以在神经专科从事至今,潘教授回忆道,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老师的一句话——你通过你的努力救活一个病人,这就是你的本事,你会很有成就感。后来,在全国著名的脑科专家唐镇生教授的带领下,潘教授加入了“上海神经外科资深专家中心”这个大家庭。所有的疑难杂症皆在这个团队讨论,使得成员的医疗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医生的责任是尽量去帮助病人,但是这个帮助是有限度的。首先得摆正自己的态度,考虑到有没有把真心献给病人。那段知青经历帮助潘教授很多,让潘教授了解到群众的生活情况,坚实的群众基础让潘教授的一生从业生涯能够做到凡事皆为患者考虑,使得每一个前来就诊的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家属送的锦旗
三
脑肿瘤作为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多数是起源于颅内各组织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继发性颅内肿瘤则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邻近组织肿瘤的侵入。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20~50岁最多。手术治疗是颅内肿瘤最基本、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凡手术能达到的部位,均应在不造成重大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力争做到完全切除或大部切除。颅内肿瘤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内减压、外减压和捷径手术。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颅内良性肿瘤,大部都可彻底切除并很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即便对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再加其他治疗,也能获得较好结果。部分切除肿瘤缩小肿瘤体积或内外减压,脑脊液分流等姑息性手术,可暂时缓解颅内高压,争取其他治疗时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各种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生殖细胞瘤、脊索瘤、颅咽管瘤及部分转移癌对放射线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在手术治疗后可给予放射治疗。颅内肿瘤的化学治疗有全身给药与局部给药,全身给药包括口服或静脉注射,局部给药包括鞘内注射、动脉内插管超选择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和瘤腔内给药。理想的化疗药物应能顺利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无*性,能在血液和脑脊液中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浓度。
采访中,对于肿瘤疾病的年轻化,潘教授表现得痛心疾首。现在患脑肿瘤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越来越成为高发群体。更有甚者,很多刚出生的婴儿就患有脑肿瘤。年轻父母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眼睛里透露着无限对生的期盼,希望潘教授能够像救世主般给予全家人希望。而每当潘教授无奈地摇头时,患者父母瞬间的崩溃,直到今天,也是经验丰富的潘教授所难以面对的。此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患有脑肿瘤,临床症状则表现为性早熟。
针对此类现状,潘教授特意做了多方调研以得出原因。然而事与愿违,至今,脑肿瘤年轻化的原因在业界也尚无明确结论。从饮食方面分析,患病婴儿所食奶粉种类繁多,地域差别极大,不能得出准确关系结论;从遗传因素分析,患病婴孩父母或者追溯至以上几代,都无此类遗传病史。不过,潘教授根据此类情况也特意建议道,产前体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早发现,早治疗,能够很好地帮助解决众多家庭悲剧。
四
当下,除了疾病年轻化趋势,疾病多样化也是一大显著趋势。基于此类原因,小病大看、过度治疗现象层出不穷。潘教授对此深恶痛绝。过度治疗,不仅是医生素质的极大败坏,更是医疗资源的极度浪费。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人们对生命的渴求欲望越发强烈,西方先进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所以某种程度上,病人的医疗负担也是显著增加。因此,潘教授建议道,购买医疗保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代人应该具有未雨绸缪的能力。
虽然疾病的治疗手段日益完善,然而治疗的代价也是高昂的。所以,疾病的预防也是不容忽视的。潘教授说道,虽然脑肿瘤疾病的发病原因还没有论断,但是通过一些基本的方法,还是可以起到有效预防的效果。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拥有平和的心态,戒骄戒躁,再者就是要定期体检。
五
常言道:医者父母心。这简单的一句话,对医生的医德提出了最高的要求。潘教授自小就神往医生的职业,对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充满敬畏之情。进入上海医科大学后,不但进一步坚定他从医的决心,而且使他对医生的事业和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一生从医的准则。41年的医生生涯中,他从未收受患者红包,从未接受患者家属的吃请。?????????????
采访过程中,潘教授反复强调,现在的医患关系为什么那么紧张,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医生只要真正做到关怀病人,想病人所想,那么,病人还是会理解医生的。同时,沟通在治病过程中也是相当重要。现在的疾病那么复杂,很多医学名词听起来那么拗口,而如果医生不能做到和患者家属很好的沟通交流,那么患者家属在出现问题时将责任单方面推卸给医生,也是情理之中了。?
回顾一生从业生涯,潘教授嘴角不禁露出了微笑。潘教授说道,这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没有经历过一次医患纠纷,对于医生来说,这就足够了。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年纪越大价值反而越大,已近退休年龄再次被返聘,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与研讨会,很多患者千里迢迢前来上海只为求医潘教授,手里的课题更是从未间断。
唯一遗憾的就是,作为医生,时刻经历各种突发状况,参与家庭生活的时间却很少,尤其是儿子,总觉得亏欠很多。然而,家人给予的却是坚定的支持,这为潘教授成功的行医生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潘教授回忆道,有一年中秋节,晚上全家正在开心地吃着团圆饭,潘教授突然接到出诊通知,一名小孩不慎从高处跌落。这时,潘教授的儿子赶紧拉住潘教授的手,“爸爸,爸爸,你快去救救那个小朋友吧!”我问,“那时您的儿子多大?”潘教授用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了“八”的手势。顿时,我的眼角湿润了。医生如此,社会之大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