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病的识别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甘薯黑斑病对薯类作物的危害十分严重。主要针对如何识别甘薯黑斑病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甘薯黑斑病的危害与症状,然后从土壤、育苗、施肥、储存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甘著黑斑病的发生,提高薯类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中国论文
关键词:黑斑病;防治;薯类作物
甘薯又被称为地瓜,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它不仅含有较高的淀粉,还含有一些蛋白质和脂肪,红色肉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甘薯虽好,但甘薯黑斑病一直以来都是难以解决的病害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甘薯的生产和储存,造城死苗、烂床和烂窖,牛羊等牲畜吃了病薯,还能引起气喘病而死亡。因此,防治黑斑病的发生对薯类作物的种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甘薯黑斑病危害及症状
在已知的50多种薯类病害当中,甘薯黑斑病对薯类的危害较为严重,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传人我国后,自北向南不断蔓延。从发病的时间来看,甘薯在幼苗期、生长期、贮藏期等阶段都有一定的机会遭受黑斑病危害,严重时可使窖藏种薯的损失高达60%~70%。根据资料不完全统计,黑斑病对甘薯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占总产量的5%-10%,为我国甘薯的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害。甘薯黑斑病的侵入途径多种多样,病*可以直接进入甘薯苗根基,也可以从薯块伤口侵入,甚至于虫咬、裂口、根眼等部位,都成为黑斑病的主要侵入途径。甘薯黑斑病除了会对薯类产量造成重大影响之外,患病的甘薯可以产生黑疱霉酮等物质,如果喂食家畜时会引起中*或死亡,如果用患病甘薯作为发酵原料酿酒,则对酵母菌或酶菌产生*害,不利于酒精的产生。
甘薯黑斑病又被称为甘薯黑疤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但对绿色部分不构成威胁。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病苗定植不久,叶片变*,植株矮小,最后病株地下部腐烂。薯块染病初病部呈圆形或近圆形凹陷膏药状病斑,坚实且轮廓清晰,中部生灰色霉层或黑色毛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病菌深入薯肉下层,使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病部木质化、坚硬、干腐。
2.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措施
对于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有2种措施: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根据甘薯在苗期、生长期和储藏期的症状和侵入途径的不同,应该作好甘薯黑斑病的防治工作,以大大降低甘薯黑斑病的发生几率。
2.1建立无病留种地
对于甘薯的栽种,应保持秧苗、土壤、肥料的无菌状态,不仅要防止在甘薯栽种过程中带人细菌,对于留种地的选择,也应该要选3年没有种过甘薯的无病地,施无菌肥,从采苗圃或春甘薯上剪蔓栽植,栽植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如果在重病灾区则要实行耕地轮作,比如旱地要实施3年以上轮作。
2.2培育无捐壮苗
培育壮苗的关键是严格挑选无病种薯,防止病薯上床,并对种薯进行消*处理,以杀死附在种薯表面的病菌。因此,种薯出窖后,要进行对种薯进行严格选择,剔除那些有病、冻伤的薯块。种薯消*主要采取温汤浸种和药剂浸种。苗床要选新址,使用新土新粪,种薯上床后,前3天床温为35-38~C,以后不低于28-30℃。出苗后再根据生长需要调节床温,加强水肥管理,苗床不宜浇水过多过湿。
2.3大田防病
大田防病的关键是防止病苗病薯下地。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高剪苗,离炕面3cm剪苗,去除易感病的白色部分。二是药剂浸苗,把剪下的苗捆好,放人50%甲基托布津药液中浸泡5分钟,浸苗高度以下部6-7cm长为宜。三是还应避免带病粪肥下地,并加强地下害虫防治。
2.4安全贮藏
安全储藏也是降低黑斑病危害的主要措施。霜前及时收获,收后适时入窖,防止冻害。人窖前要严格剔除病薯,入窖时轻拿轻放。重病区可用1%硼砂或硼酸水浸泡5分钟,晾干后再入窖。地下窖贮藏前要进行窖壁处理,硫磺熏蒸或铲除窖壁旧土;大屋窖贮藏时,甘薯入窖后保持4昼夜38-40℃窖温,然后降至12-14℃,冬季不低于11-13℃。
2.5选用抗病甘薯品种
不同品种的甘薯之间抗病性差异较大,一些甘薯品种如果薯皮较薄或容易发生裂口的话,就为黑斑病菌的侵入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样的甘薯品种发病几率大。比较优良的甘薯品种有华东51、烟薯6号等,这些都品种都有一定抗病性,可适当选择种植。
3.结语
综上所述,彻底消灭黑斑病是保障红薯生产的重要环节,对于甘薯的栽种,首先要保证选择品质优良、抗病力强的薯种,采用轮作倒茬的耕种方式确保甘薯种植的无病状态,还要加强对甘薯的田间管理,施加优质肥料,在甘薯分枝结薯期后还要进一步控制地表上层枝叶狂长,加速甘薯地下块茎的生长膨大,提高甘薯对虫害的抵抗能力,确保甘薯种植的优质高效和丰收。